易与灯光艺术结合的探路者
-----专访中国知名灯光设计师杨浩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由影像骑士等多个知名企业和团体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演出行业精英聚会”隆重开幕,盛况空前。该聚会云集国内各地大咖、百多名演出行业CEO出席,以及现场一千多名中国演出行业精英人士,共同分享智慧,探讨大数据时代下演出行业的跨界融合与发展新趋势以及未来中国舞台灯光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在众多行业精英交流中有一个特别的演讲嘉宾走近了大家视野,他以独特的思维视角,深厚的国学底蕴,以国学《易经》文化的角度切入,提出“易学灯光设计”理念;以道分阴阳,光分冷暖,光有“光道”,以此娓娓道出了光与自然之道的关系,并倡导中国的灯光设计人员要借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来指导,形成中国灯光设计师独特的思维体系。“易学灯光设计理念”及“光道”的提出,全球尚属首次,这也将“灯光设计”的理念提升到了哲学高度。带着对“易学灯光设计”和“光道”的好奇与未知,我们特约专访了杨浩先生,以下是此次专访的采访实录:
Q: 杨老师您好我们看到此次中国演出精英大会规模空前,在限制名额的前提下依然有一千六七百人参加,而您作为本次大会特邀演讲嘉宾之一,此次您有什么体会?
杨浩:首先我觉得不管是演讲嘉宾还是大会的一员能参与其中就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大家都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体会。至于嘉宾不嘉宾,谁来演讲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场一千多人和全国的几十万同行,愿意一起推动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愿意一起为“行业”代言做点事情;这次大会特别是以《影像骑士》CEO张成立先生为总指挥的各主办团队,他们的筹备和辛苦付出给这个行业起了一个好榜样很值得敬佩学习。对于我个人和能代表EYE视觉团队参与大会与前辈老师们交流一些肤浅的心得也是我的幸运,非常感谢大家。
Q: 我们看到您的演讲非常精彩,演讲期间全场爆发了6、7次热烈的掌声,结束后大家好像意犹未尽,很多人由衷的说,您的思维很独特,理念很特别,而且没有想到中华文化的《易经》居然也能和灯光艺术联系到一起,大家都说您是在用哲学解读“灯光与设计”;那您是如何想到把“易学思维”和“灯光艺术”联系在一起的?
杨浩:非常感谢现场朋友们的包容和鼓励,很惭愧学识有限,万万不敢说用哲学解读灯光解读设计,我只是肤浅的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探讨。
罗素说过一句话:“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对于我来说除去陪伴家人的快乐外,还有两个最快乐的“事”一个是学习灯光设计、规划设计,一个是研习《易》学。灯光设计和规划设计是我的职业所以学习交流起来比较容易。易学是华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学习比较困难。
我非常幸运在学易过程中遇到了两位恩师。一位是我的易学启蒙恩师易学大家郑戈亮先生,另一位是我的授业恩师易学泰斗邓海一先生。中国的易学对儒学、道家、中医、政治、军事、建筑、文化、民俗、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十八年的深入学“易”中,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形而上的思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种思维运用到灯光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当我冷静下来思考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在不停的“奔跑”,甚至忘记了停下来。中国有形而上的思维,而我们一直在追求形而下的做法。比如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学习、借鉴、效仿了西方太多的灯光视觉理念和方法,有的干脆直接拷贝过来使用,国外的好东西我们借鉴学习是好事儿。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了自己的思维,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行业中有太多的人觉得国外的最高级、国外的最有水准,而我们中国的不行,他们做什么都要带一个国外的理念想法才高级。其实这是非常可怕和消极的事情,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灯光行业一直“洋为中用”,可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古为今用”大家好像忽略了!我们是不是要回头看一看找一找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好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养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思维比西方思维更智慧、更高级、更系统。这种思维就是易学思维,她是形而上的智慧。古往今来国内外很多大师、科学家、知名著作都借鉴学习了易学思维和方法,像爱因斯坦、黑格尔、内卡斯·玻尔比、李约瑟,像易与建筑、易与中医、易与艺术、易与科学、易与管理等等。
所以近几年来我一直呼吁倡导行业的设计人员应该多多学习和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带给大家的理念。我把它称之为“易学灯光设计理念”。我觉得老祖宗们的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我们中国的灯光设计师有底蕴有能力传承和借鉴。这也是我们中国灯光设计师独有的、区别于国外灯光设计的一种理念和尝试。当然做为“易学灯光设计理念”的倡导者和推广者我深知困难重重,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来面对未来,我也希望行业的老师们能给予包容和鼓励一起为中国的灯光事业发展呐喊。
Q:在您的演讲里您提到中国的“光文化”及“光道”。您觉得“光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中西方的“光文化”有什么不同?您提出的“光道”又是什么?
杨浩:
大家对光的理解更多的可能还是来源于西方,因为我们当下使用的很多灯光设备、光影技术、用光思维都是来自国外,所以现在很难突破所谓的文化瓶颈。
如果从哲学或历史的角度来说,西方人对光的理解和定义很简单。我查阅很多西方资料,终于在西方《圣经》开篇中找到一句话:“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西方人的思维比较“单纯”所以他们用光比较纯粹。如果用易学思维来解释就是“简易”思维。而我们中国的历史文献里对光的解释很丰富,“儒”“释”“道”都有, 比如:佛教中“灯光”代表了光明和智慧,即提醒世人要追求智慧去除愚痴。所以在佛教中有“以灯供佛”“灯明供佛”的深义。比如:道教,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数字不仅仅是数,而是数中蕴含的内涵与特性,。“一”是万物之起源基因;“二”是“一”的分裂与分层;“三”是物质结构的明确,既三维立体,立体的显现,则为物。所以“三生万物”,当显现的时候则需有光。“三”的阶段,首先是见光的阶段,然后才是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比如儒学经典《文心雕龙》中也说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就是说,人类的文明起源,是从伏羲画卦开始,幽赞神明,幽为夜晚,神明为白天,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也是阴阳的交替从而就产生了光。所以中西方对“光”对“光文化”概念其实一直都存在,它是一个特有的概念,你比如说我们东方文化中,那些歌舞升平、普天欢庆的日子往往把光作为一种象征和载体,通过光来表现欢悦、喜庆,用光来丰富欢庆时的气氛。我们汉族八月十五的灯节,彝族、白族的火把节,侗族、苗族的篝火节等等。古代的时候老百姓的灯具极为简陋使用油灯、烛台。达官显贵和皇室贵族们使用的灯具造型优美比如金灯银灯。再比如人们为了为了永远得到光,而为亡灵引路的长明灯。还有大红灯笼,走马灯、孔明灯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光文化”体现。
当然西方也有他们的“光文化”但是由于人种、宗教、历史的很多差异,西方人用光大部分比较含蓄追求意境和情调,光色也比较单一,比如欢庆的时候可能只点支小蜡烛,甚至过圣诞节,也是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装饰在高大的圣诞树上。这些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好比中国人结婚时喜欢红色,外国人结婚时喜欢白色。
关于“光道”我还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光道”的想法的形成是我对灯光行业未来发展一个的思考。我只能肤浅的谈谈我的想法,如果我们从哲学角度看,无论任何事物任何行业当它发展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一定会形成也一种核心思想理念和本质规律。那么这种核心思想本质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也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最高层次。因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出自《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说什么事情,我们都必需有个“道儿道”。有了道才能做的“高级”有了“道”才能玩的”高级 。
我们中华文化的道也就是阴阳之道,“道”影响着中国,现在也影响着世界,比如:我们喝茶讲“茶道”,我们吃饭,讲“饮食之道”,我们养生讲“养生之道”,我们经商,讲“商道”,我们舞剑讲“剑道”,我们做官讲“官道”,就算我们做了“黑社会”也要讲个“黑道”,古代儒家讲以道论礼,道家讲以道论德;兵家讲以道论兵;法家讲以道论法,《黄帝内经》讲以道论医,难道我们现在中国的“灯光人”就不能“以道论光”吗?所以我们中国的“灯光人”也必将拥有自己的“光道”。
Q:您所说的这个“光道”太不好理解。
杨浩:您喝茶吗?
Q:是的,喝茶。
杨浩:那我们说说茶道,茶道文化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了。 现在茶道文化在日本非常流行并且发扬光大,成为世界茶道文化的代表。茶本身其实是一个形而下的东西,因为它就是一个物品或是说饮品。形而上的东西是指道,是哲学方法思维.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追求的是不变之物所展现的万变景象,道体现的是从万变的形象中回溯不变的本源。而当我们的“光”有了“易学”思维指导的时候,就符合了“道”,也就符合了规律。就像“茶”,茶做为一种物品为什么能变成了形而上的“茶道”?因为它发展本身就是符合了规律。我们把茶和中国的“道、法、术、器”来结合分析。在喝茶品茶的时候,除去茶本身还体现出了东方国家的传统思想道德标准,那么这是道的层次;如果喝茶的时候体现了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法那是法的层次;那么茶的茶技、茶艺就是术的层次;茶具、茶饰、茶器、茶典、茶的传说就是器的层次。所以当形而下的茶体现出形而上“道”层次的时候,茶就形成了茶道。同样的“剑道”“商道”“饮食之道”等等也是这样的发展;所以当“灯光行业”从形而下的“器”,体现出形而上的“道”的时候,灯光行业也将拥有真正属于光的思想、或是统一的礼仪、光的统一语言、光的规则、光的器具、光的典故等等,最终像“茶道”一样达到最高的境界,我称它为“光道”。
Q:在您的演讲中提到了“阴阳”灯光怎么分阴阳?
杨浩:很多人不了解阴阳五行,2016年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技部发出了一个通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其中有一条是“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国家规定知道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素质基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封建迷信。只是很多人不了解学习的太少,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阴阳”无处不在,比如男人女人、白天夜晚、生死、大小、左右、前后、来去等等太多了。
“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比如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中有非常多的阴阳手法运用,做为设计师我们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作品中。比如王籍的诗《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他用“蝉噪”和“鸟鸣”,来突出山林的沉寂幽静,按照阴阳来分析为动中见静,阳中见阴。比如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用桂花自开自落来突显寂静没有人的环境。按照阴阳来分析为静中见动,阴中见阳。古人把它运用在文学里,其实这些都是易的阴阳和谐之美。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在灯光设计的艺术创作中,比如灯光的阴阳;光动为阳,光静为阴;光亮为阳,光灭为阴;光居高为阳,光底下为阴;光强亮为阳,光弱柔为阴;光暖色为阳,光冷色为阴;光射为阳,光近染为阴等等。当然这样展开下去太多太多了。
Q:您说的光的阴阳在实际应用中怎么体现呢?能不能举个例子?
杨浩:《道德经》有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俗的讲就就是说,万物的构成就是阴阳的构成,阴是被阳吸引的。两者谁也离不开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在我们的灯光画面里体现很简单,比如:一个漆黑的空间,有一束光出现了,这个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就是会被中间的亮光所吸引,大家的视觉会聚集到亮光的地方。那么整个画面就是太极,光的四周黑暗的环境就为阴,有亮光的地方就为阳。阳为主为可见,阴为辅为不可见。因为阴随阳动,所以人就会被吸引到光区,这就是光的阴阳相吸。也就是“负阴而抱阳”。又因为光与黑暗有了对比所以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谁也离不开谁“冲气以为和”,它也是光的阴阳原理。当然光还分阴阳组合、阳阳组合、阴阴组合多种形式。
Q:您在演讲中提到灯光与易的几个层次对应关系,比如灯光与卦的色彩对应关系、灯光与易的象数、理气对应关系”等等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杨浩:很多人对《易》都有一个误解,认为是迷信是算卦看风水这些认知非常片面。就像刚才提到的《易》是中国文化之根是群经之首,中国的儒学、道家、释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建筑、医学、文字、艺术等等都是受到易学的启发和影响。《易》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天地的变化的规律。你看这个”易“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日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所以古代把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变换称为“易”。易学界有四个研究方向,象、数、理、占 。“易”这个字虽然简单,但是易的层次确不简单。”易“分三个状态或层次第一种就是简易。“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深奥,都能找到和它相对的简单的道理,如果体现在灯光上就是有一个画面,我们不用一百盏灯一千盏灯表现,而我们只用一盏灯就可以表达出主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道至简”。第二种就是“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它讲的是变化的道理。如果表现在灯光上就是,光的颜色动作交替搭配体现出的灯光艺术美感。第三种就是“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规律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表现在灯光上就是灯光不管千变万变,光的冷暖色系不变,光色的内涵意义不会变。 就像红色象征了太阳、火、危险、热情、血。绿色象征了春天、生命、成长等等。“光色”与“易之色”的对应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刚才说的红光对应卦象中的离卦、离卦本身为红色,为正午之色、为天地“燃烧”之色。红光也就这些含义。比如绿光对应震卦为木、为天地生气之也同样是成长与生命的象征。其他的颜色也是同样的道理。“灯光与易的象数、理气对应关系”复杂一些,这种对应关系古代建筑、艺术绘画应用的很多。比如建筑里的故宫、天坛。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里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八骏图》《九鲤鱼》等等都蕴含了易学象数和理气规律。在《宅经》中把人和环境学、自然科学结合三者是密不可分。灯光的象、数和灯光的时间变化,可以理解为易之“峦头”与易之“理气”。灯光的“象”就是“峦头”代表外形结构设计和灯光的形状设计。为“空间造型”。灯光的数,就是数量数组。“理气”代表的是灯光在不同时间里的“方位或场景”变化。刚才说的这些对应关系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易学思维。把天、地、人三才、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河图洛书文化等实际运用于灯光的设计中,理论来说大概就这些。
Q:关于国内外灯光设计领域,您觉得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突破?
杨浩:,我觉得未来的灯光设计领域一定有符合它的文化思想规律,就是我说的“光道”。依然那句话“大道至简”它一定是至简、高级和精致的。
受邀嘉宾介绍:杨浩
易学灯光设计体系创立人、现任国际易联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知名舞台灯光设计师、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导师、国家一级照明设计师、国家高级建筑人文环境规划师、乾元泰来总设计、EYE视觉团队核心成员、中国俏梅花易学体系传承人曾接受人民网、中国网和国内一线媒体专访,曾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电视美术灯光设计工程奖,结合规划设计、灯光设计与环境建筑关系提出“易学灯光设计理念”并在著名刊物《照明设计》上发表《灯光与风水》等系例文章。
文章评论